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。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,必須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這個關鍵,想群眾之所想,急群眾之所急,解群眾之所難,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。
要改進調查研究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。去車間碼頭、到田間地頭、進千家萬戶,考察足跡里有“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”,有“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”。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“改進調查研究”。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。只有通過深入群眾的調查研究,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,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,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,才會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認識,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決策;也只有使這種認識和科學決策為人民群眾所掌握,才能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。全省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、深入一線、深入群眾,找準基層難點痛點,摸清群眾所思所盼,提出務實管用對策,在接地氣、通民情中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。
要辦好民生實事。老百姓早晨起床后先要上廁所,下水道通不通;上完廁所后要洗漱,自來水管出不出水、流出來的水合格不合格;洗漱完畢要用早餐,食品安全不安全;用完早餐要去上班,出門時順便帶上垃圾袋,小區有沒有垃圾收集設施……習近平總書記曾以城市居民從早到晚的生活工作時間線為例,形象深刻地闡述了城市管理如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理。辦好民生實事,一頭連著宏觀大局,一頭連著萬家燈火,既是一項長期工作,也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。我們要把辦好民生實事作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、改進工作作風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檢驗,持續推動政策向民生聚焦、財力向民生傾斜、服務向民生覆蓋,不斷加強基礎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以政績觀之“正”確保人民群眾利益之“實”。
要持續減負賦能。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、力量之源,是黨和國家政策直達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減負與賦能是一體兩面,二者的共同指向是,讓基層干部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擺脫出來,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干實事上。我們要以此次學習教育為契機,堅持“應減之負”與“應擔之責”有機統一,堅持“應放之權”與“應賦之能”有機統一,堅持“減負之量”與“減負之質”的有機統一,持續深入破解基層治理“小馬拉大車”問題,以“責權一致、責能一致”為準繩,全面建立和執行鄉鎮(街道)履責事項清單,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,推動資源、服務、管理向基層下沉,真正讓基層減負擔、群眾得實惠、發展見成效。
全省黨員干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告誡:“要經常問問自己,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?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?是不是在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而工作?”鍥而不舍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,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,自覺扎根群眾、用心服務群眾、緊緊依靠群眾,我們就能用廉潔奉公、風清氣正、篤定實干的作風,換取人民群眾美好幸福、和諧安康的生活。